金秋十月,辽西北的孙家湾镇迎来了一年中最甜蜜的时节。2.3万亩枣林中,串串如“红玛瑙”般的平顶枣压弯枝头,勾勒出一幅丰收的画卷。从昔日的闲置山地到如今的“中国大平顶枣之乡”,这片土地是如何实现华丽蜕变的?今天,我们荣幸地邀请到孙家湾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王万宝,请他为我们讲述这颗小小红枣如何串起一条乡村振兴的“甜蜜路”。

记者:孙家湾镇是如何将大枣产业从零散种植发展为规模化、集约化支柱产业的?


王万宝:我们镇从三十多年前就确定了“生态优势转产业优势”的发展路径。依托沙质土壤、年均2800小时光照和近15℃昼夜温差等自然条件,镇党委牵头规划,将闲置山地改造为平顶枣的“天然生长棚”。为解决零散种植、效益低下的问题,我们统筹土地、技术、人力等资源,推动枣林规模化发展。目前,全镇枣林面积达2.3万亩,枣树近450万株,主产区亩产稳定在2000斤左右。预计2025年,总产量将超2000万斤,产值接近亿元,真正让大枣成为村民增收的“红玛瑙”。
记者:在品牌打造与市场拓展方面,孙家湾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?

王万宝:我们重点从“提品质、拓销路”两方面发力。一方面,对接农业农村部门,推行标准化种植,成功申报“中国大平顶枣之乡”和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”,打响品牌知名度。另一方面,搭建政企合作平台,拓宽外销渠道,年均帮助枣农外销大枣超200万斤。例如,在2024年辽宁省农产品博览会上,我们单日签约订单达30万斤,带动120余户枣农平均增收8000元。此外,通过电商培训、直播带货等方式,帮助枣农线上销售,部分枣农单场直播就能卖出5000多斤。
记者:未来孙家湾镇如何推动大枣产业实现长效发展和提质增效?


王万宝:我们正推动产业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提质增效”转型。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已建成30万斤冷库,解决枣农“丰收怕滞销”的难题,并计划建设15亩大枣集散中心,提供免费仓储、分拣服务,打造辽西最大批零市场。二是推动“农旅+电商”融合,建成观光采摘步道,推出乡村旅游套餐,同时对接京东、淘宝等平台,开发大枣文创产品、枣花蜜等衍生品,延伸产业链。三是依托党员先锋力量和“红色驿站”,持续为枣农提供技术、信息和销售支持,让“红玛瑙”串起乡村振兴的“甜蜜路”。
【结束语】
一颗颗红润的大枣,承载着孙家湾人民三十年的耕耘与梦想。从党建引路到科技赋能,从品牌打造到产业融合,这条“甜蜜路”正越走越宽。展望未来,孙家湾镇将继续深耕这片希望的田野,让产业的“红火”转化为村民实实在在的“红火”生活,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绘就更加绚丽的孙家湾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