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一”黄金周的辽西北,孙家湾镇2.3万亩枣林里满是生机。秋风拂过,一串串红彤彤的平顶枣如“红玛瑙”般缀满枝头,枣农弯腰分拣装箱,快递车穿梭林间,游客驻足采摘欢笑——这幅丰收图景的背后,是孙家湾镇以党建为“红色引擎”,深耕三十余年,将山野大枣打造成富民支柱产业的生动实践。
早在三十多年前,孙家湾镇便精准锚定“生态优势转产业优势”路径。针对当地沙质土壤肥沃、年均光照达2800小时、昼夜温差近15℃的自然禀赋,镇党委牵头调研、科学规划,将昔日闲置山地转化为平顶枣的“天然生长棚”,为产业发展埋下“种子”。
为破解“零散种植、效益低下”的瓶颈,该镇进一步统筹土地、技术、人力等资源,推动枣产业向规模化、集约化跨越。如今,全镇枣林面积突破2.3万亩,枣树总量近450万株,花章营子村、小房申村等主产区亩产稳定在2000斤左右。预计2025年,全镇大枣总产量将超2000万斤,产值接近亿元,“红玛瑙”真正让村民的“钱袋子”鼓了起来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,孙家湾镇把“提品质、拓销路”作为关键抓手,全力打响孙家湾大枣品牌。一方面对接农业农村部门,指导枣农推行标准化种植,成功拿下“中国大平顶枣之乡”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”等荣誉,让“孙家湾大枣”有了“金字招牌”;另一方面搭建政企合作平台,拓宽外销渠道,年均帮助枣农外销大枣超200万斤。
2024年辽宁省农产品博览会上,该镇组织的参展团队表现亮眼,单日签约订单达30万斤,直接带动120余户枣农平均增收8000元。“以前种枣没标准、卖枣被压价,现在镇里帮着定标准、找销路,丰收再也不怕‘愁卖’了!”枣农们的感慨,道出了党建赋能带来的实惠。
“种枣没技术、卖枣跑断腿”曾是当地枣农的普遍困境。该镇精准施策,整合3个行政村的资源与党员骨干,成立大枣产业联合党委,将分散的枣农聚成“发展共同体”,抱团闯市场。同时对接“千名专家进园区”项目,吸引86位农业专家、18家农事企业入驻,通过技术指导推动亩产提升20%,每亩枣林让枣农多赚1200元。
“以前得自己跑市场找客商,现在驿站直接帮联系,省心又省力!”枣农王大姐的话,说出了众多枣农的心声。花章营子村党支部打造的“红色驿站”成了枣农的“定心丸”,每日更新收购行情,帮枣农精准对接优质收购商;国庆采摘季期间,党员志愿者穿梭枣林间,协助游客挑枣、打包。此外,该镇还组建线上帮扶小队,手把手教枣农开网店、拍短视频、做直播,带动枣农开通电商账号,部分枣农单场直播就能卖出5000多斤大枣。
着眼产业长效发展,孙家湾镇以党员先锋力量为引领,推动枣产业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提质增效”转型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,30万斤冷库已投用,让枣农告别“丰收怕滞销”的顾虑,同时,计划建设免费仓储、分拣服务于一体的15亩大枣集散中心,打造辽西最大批零市场。产业链发展方面,推进“农旅+电商”融合,建成观光采摘步道,推出乡村旅游套餐,对接京东、淘宝等电商平台,开发大枣文创产品、枣花蜜等衍生品,让“红玛瑙”衍生更多收益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。
(姜强 王巧歌)
(责任编辑:刘治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