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春日大凌河畔的朝阳市北水净源水务有限公司厂区内,绿树掩映下的污水处理设施有序运转,生化池水面波光粼粼——这里每天处理着10余万立方米城市污水,将“污水浊流”转化为达标清水,默默守护着城市的“水脉”。作为朝阳市环保战线的“排头兵”,公司以首季稳定达标运行的“绿色答卷”,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能。
作为朝阳市政府“十一五”期间的重点环保工程,北水净源水务有限公司自2008年正式运行以来,始终以技术革新引领行业标杆。公司采用悬挂链式曝气活性污泥法等工艺,构建从进水监测、生化处理到深度净化的全流程处理系统,设计日处理规模达10万立方米,出水水质稳定达到GB18918-2002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一级A标准,成为大凌河流域水质改善的关键屏障。
“17年来,我们累计处理污水6.06亿立方米,削减COD超14.5万吨、氨氮超1.27万吨。”公司负责人介绍,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驱动,构建了科学高效的污水处理体系。通过厌氧——好氧联合处理工艺,充分利用硝化、反硝化反应以及聚磷菌和微生物菌群的协同代谢作用,系统去除污水中氮、磷、COD、悬浮物等关键污染物。根据季节变化精准调节好氧池溶解氧环境,为微生物菌群创造最佳生长条件,显著提升污染物质降解效率。同时,依托完善的后续处理单元,确保出水水质全面达到国家相关排放标准,为流域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筑牢坚实屏障。
走进公司中控室,巨型电子屏实时跳动着全厂核心设备监测数据,从水质pH值、溶解氧浓度到设备运行电流、药剂投加量,全流程参数实现“云端”实时监控。
“厂内每个环节的数据都在‘云端’实时监控,一旦出现异常,系统会自动预警并触发应急响应。”监管人员李明介绍,公司在次氯酸钠加药间等重点区域安装智能监测设备,构建起24小时动态预警网络,确保任何异常波动都能触发应急响应。
“我们不仅要让污水达标,更要让生产全程安全。”运行专工郭磊表示,通过“日巡检、周排查、月演练”常态化机制,公司近五年安全事故零发生,设备完好率保持99%以上。
公司始终将安全生产作为发展底线,严格落实“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”,构建起“预防为主、防治结合”的管理体系,常态化开展设备检查工作,整改安全隐患,组织安全知识宣讲,提升员工安全理论素养,定期举行各类事故应急演练,提升员工应急处置能力,为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谈及未来规划,公司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继续以“守护朝阳碧水”为使命,聚焦设备优化管理与员工专业培训,深化企业规范化建设。同时推进工艺流程技术革新,强化成本管控,确保公司安全稳定达标运行,持续为全市环保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。
(姜强)
(责任编辑:刘治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