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公众服务>公共服务
清明将至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?
更新日期:2025-03-28 信息来源:双塔区委宣传部 浏览:

 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和祭祀节日,一般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。除了祭祖和扫墓,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,你还知道多少呢?3月26日,记者采访了朝阳民俗文化研究会顾问魏泽先,听他娓娓道来清明时节的习俗。

    “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,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,故有‘清明前后、种瓜种豆’‘植树造林、莫过清明’的农谚。后来,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,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,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。”魏泽先介绍:“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、生机旺盛的时候,所以人们会在这个节日祭祖扫墓、踏青郊游、插柳折柳,这个节日既有祭奠先人的忧伤感,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,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。”

    据介绍,清明节的计算并非依据农历,而是基于太阳黄经来精准推算的。二十四节气,正是由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所决定,视太阳从春分点出发,每前行15度便迎来一个新节气。如此一来,清明节便在每年的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如期而至,但具体日期却并非一成不变。

    说起清明节的习俗,魏泽先打开了话匣子:“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,除了讲究禁火、祭祀扫墓以外,还有郊游踏青、植树插柳、荡秋千、拔河、蹴鞠、放风筝等很多习俗。清明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,不忘过去不忘祖先这个传统,通过祭祀祖先,怀念过去的一些优良传统,让这些优良传统在今天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服务。”

    上坟扫墓、祭拜祖先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,人们一般会到墓前铲除杂草、献上鲜花,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。踏青郊游是民间长期保持的一种清明习俗,这段时间万物吐故纳新,自然界生机勃勃,正是和家人一起外出郊游的好时光。清明前后,春阳高照,春雨降临,种植树苗最容易存活,成长也比较快,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在清明节植树的习惯。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,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,将灾病写在纸上,放高了再把线剪断,让风筝随风飘走,象征除病消灾,给人带来好运。插柳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农事鼻祖神农氏的,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,可拿在手中把玩或编成帽子戴在头上,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、屋檐上,寓意挡住疾病。

  (王甲卓)

  (责任编辑:刘治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