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,洒在书架上,村民们或坐于木桌前凝神品读,或站在书架旁静心挑选,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——这是记者日前在站南街道肖家村农家书屋里见到的温馨场景。
近年来,站南街道肖家村以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,通过优化图书供给、创新服务模式、丰富活动内容,让农家书屋从单纯的“藏书点”变身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“加油站”。
“以前想找本适合孩子看的科普书不容易,现在书屋专门添了好多绘本和儿童科普读物,孩子每周都吵着要来。”村民李大姐的话道出了书屋的变化。为了让阅读真正“走进”村民生活,村里创新建立了“百姓点单”机制:微信群里征集需求、心愿簿上登记期盼,摸准村民爱读什么、需要什么。今年以来,已针对性新增100余册实用书籍;每季度开展图书盘点,及时下架过时的时政、农技类读物,让书架始终保持“新鲜气”。目前书屋藏书量已超3000册,形成“按需供给、常换常新”的良性循环,书架上的图书越来越对村民“胃口”。
书屋内,借阅区的书按类码得整整齐齐,安静阅读区的绿植透着生机,儿童专属阅读角的卡通沙发上堆着毛绒玩具,功能分区清晰又温馨;书屋外,“流动服务”正将阅读的便利送到村民身边。5月,“大篷车”阅读活动开进龙翔大街城南新苑南区,百余册书籍被借走;7月的公园“读书会”上,管理员带着书箱赴约,在树荫下现场办理借阅,村民们捧着书就能读。
更让人期盼的是,电子阅览室已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。“年底就能投用!到时候配上触屏设备,村民指尖一点,海量数字期刊、有声书、名家讲座视频都能看,真正实现‘掌上阅读’随时读、随地学。”书屋管理员笑着说。
“书屋不只是借书的地方,更是咱们学技能、长见识的‘充电站’。”这是肖家村村民对书屋的共识。依托书屋平台,一系列融合发展活动蓬勃开展,让文化服务与村民需求同频共振。今年,书屋已举办各类活动10余场:邀请律师解读婚姻继承法律知识、开展“法治文艺汇演”,让法律知识走进寻常百姓家;“电影展播+好书推荐”活动,让村民在光影与文字中感受文化魅力;暑期推出的读书会,更让孩子们在绘本故事中感受阅读乐趣……这些活动将知识传播与文化娱乐相结合,让村民在参与中提升素养,在欢笑中接受熏陶,村农家书屋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主阵地。
如今的肖家村农家书屋,每天从上午8点开放至晚上9点,每周开放时长不低于60小时,已成为村民心中“永不打烊”的精神家园。在这里,知识的种子在悄然发芽,文化的力量在持续生长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。
(姜强)
(责任编辑:刘治枞)